“以前听法治课总觉得离生活远,现在司法所讲的全是咱关心的,怎么防电信诈骗、签合同要注意啥,明明白白!”近日,措美县哲古镇哲古社区居民洛某捧着刚领到的普法手册,忍不住为身边的“点单式”普法点赞。
2025年,哲古司法所创新推出“群众点单—司法所‘上菜’—效果评单”全链条普法模式,打破传统普法“大水漫灌”的瓶颈,让法治宣讲跟着群众需求走,既精准又暖心,跑出了基层普法的“加速度”。
“家里有婚姻纠纷,想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篇;村里要搞人居环境整治,得学学《山南市农牧区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在哲古司法所的“点单”登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各村(社区)的“法治需求”。
为摸清群众“法治口味”,司法所搭建起立体化需求收集网:走村入户听诉求、联村干部摸难点、线上问卷收集建议,再按“通用法律+地方条例+个性需求”分类,推出30道“普法菜品”。其中,《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必选“基础菜”,《西藏自治区平安建设条例》《山南市城乡社区治理促进条例》是带乡土气的“地方特色菜”,而群众关心的劳动维权、家庭纠纷等,则成了可灵活点单的“自选菜”。
“以前调解婚姻纠纷,群众总说听不懂法条。”司法所所长黄玉元回忆,后来村里“点单”要学婚姻家庭法,他们立刻联合民政部门上门,用藏语讲案例、列举身边事,“大家听得认真,还追着问细节,这就是‘按需普法’的魔力。”
“签劳动合同时,一定要写清工资标准和支付时间,这张票据得留好!”在宗宗村的普法现场,司法所工作人员正拿着村民的务工单据,结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讲解维权要点。而就在半个月前,这位阿佳还因工地欠薪犯愁,听完宣讲才知道“票据是关键证据”,司法所接到求助后,15天就帮她追回了工资。
这样的互动场景,如今在哲古镇成了常态。为让普法不枯燥,司法所跳出“台上讲、台下听”的老模式,现场提问送奖品,用藏汉双语唠家常,把法条融进邻里纠纷、务工维权等真实案例里。“以前是我们讲啥群众听啥,现在是群众问啥我们讲啥。”工作人员笑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专题讲座成了“爆款”,每场结束后的满意度调查,群众打分都是100%。
为让更多人用上“法治菜单”,司法所把菜单送到村(社区)、学校、寺管会,还在办公点设立了“随时接单”窗口。“不管是老人问赡养,还是商户问合同,来这儿都能‘点’到想要的答案。”
“菜单不是一成不变的。”黄玉元介绍,他们会跟着法律法规修订、社会热点动态更新“菜品”——比如今年新修订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细则,很快就被纳入“特色菜”;村里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山南市农牧区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宣讲就及时跟进。
同时,一支“专业大厨”队伍常年在线:联合律师、法律顾问聚焦劳动权益等民生热点,开展专题讲座6场;结合“法律八进”,让法官、民警等“上门掌勺”,把法治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一套“订单量+好评率”的效能监测系统,让普法效果看得见、摸得着。
从“发传单”到“送订单”,从“单向讲”到“互动聊”,哲古司法所的“点单式”普法,正让法治意识悄悄融进群众的日常生活。“下一步,我们还要让‘菜单’更丰富、服务更贴心,让大家遇事想得起法律、用得上法律。”黄玉元说,这道“法治大餐”,他们会一直“做”下去,越做越对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