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林业和草原局编制的《山南市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是基于《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西藏自治区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以及山南市沙化土地实际情况制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以下是对规划的详细解读。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山南市位于西藏中南部,地处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是祖国的西南边陲。东与林芝相连,南与印度、不丹接壤,西与日喀则毗邻,北靠拉萨。山南市总面积7.909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全市沙化土地面积16.82万公顷,占全区沙化土地面积的0.80%,具有类型全、分布集中、沙害影响程度重和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规划山南市防沙治沙工作对西藏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修复有重大意义。
二、核心目标与原则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时的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全面保护、合理修复、适度利用的总体思路,以全面提升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荒漠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为建设山南市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推进荒漠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新山南做出更大贡献。
(1)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防沙治沙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充分发挥荒漠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人为扰动。优先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纳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于人为活动较为频繁但不具备治理条件的,以及因保护生态的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有序划定并建设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坚持系统观念,全面贯彻落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治理理念和战略部署,以流域、山系为防治单元,一体化推进治沙、治水、治山,整体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2)统筹布局,突出重点
合理布局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利用三大工程,整体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稳定前进。科学谋划防沙治沙布局,突出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明确治理方向和具体措施。对雅江两岸河谷地区沙化土地,要以保护为主,治理为辅,优先治理区域内沙化快速扩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影响大、治理相对容易的沙化土地,大力推进国家重点防沙治沙工程和区域性防治项目,推进大江大河、生态脆弱区、敏感区等重点区域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加快由注重治理速度向速度、质量并重的转变,既要保持治理速度,又要保证治理质量,确保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
(3)因地制宜,科学治理
坚持国土绿化与治沙绿化相结合,抓好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保则保、宜用则用,因地制宜、适地适绿。要坚持科学治理,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合理利用水资源,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大力发展节水林草。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乔灌草相结合,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及防风固沙沙漠锁边林草带等。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治理模式。建立并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强科技创新,保护、恢复和重建沙区林草植被,科学治理沙化土地,保障治理成效。
(4)民生为本,多效兼顾
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林草资源优势。将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在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切实解决好广大群众关心的吃饭、能源和增加经济收入等实际问题,把防沙治沙与生态移民、沙产业、设置生态管护岗位紧密结合,实现防沙治沙与地方发展的双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5)政府主导,多方投入
防沙治沙是一项全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出台区域性的生态发展战略、重大建设工程等有力政策,引导防沙治沙发展方向,扶持沙产业发展。要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积极鼓励农村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主体投入防沙治沙,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三、主要内容解读
(1)基本情况。阐述山南市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林草资源现状。
(2)沙化土地现状与发展趋势。根据山南市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分析山南市沙化土地现状、发展趋势和动态变化,以及可治理沙化土地现状。
(3)防沙治沙成效与经验。认真总结“十三五”期间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获得的成功经验。
(4)防沙治沙面临的形势。深入分析山南市当前防沙治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客观分析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遇到的挑战。
(5)防治方略与总体布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分析上位规划,按照全面保护、合理修复、适度利用的总体思路,规划建设任务,划分防治分区。到2030年,规划全区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66430公顷、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83万公顷。
(6)防治分区规划。根据山南市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在充分衔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西藏自治区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建设布局基础上,统筹考虑山南市荒漠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山南市沙化土地区划为雅江中游河谷沙地治理小区、藏南高原湖盆治理小区和藏东南生态保护治理小区。其中雅江中游河谷沙地治理小区作为重点建设区域。分别阐述各治理小区区域概况、主要生态问题、主要治理方向以及分期治理任务量。
(7)沙化土地全面保护规划。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实行沙化土地分类保护,全面落实各项保护制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促进植被休养生息,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土地沙化。规划期内,对难治理、可治理沙化土地进行分类保护,强化保护措施。
(8)沙化土地修复规划。以山南正在实施的与防沙治沙相关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为依托,综合运用封山(沙)育林育草、退化植被修复、人工固沙造林种草、沙化草原保护修复、工程固沙、水土流失治理等多种修复措施,开展全市沙化土地治理。
(9)绿色生态沙产业规划。在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基础上,科学合理利用沙区光、热、水、土、气、生、风、景观等独特资源,适度有序发展特色林草沙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10)支撑保障能力建设。从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
(11)效益分析。规划实施将促进沙化土地生态修复,局部沙化严重的区域得到有效治理,沙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牧业生产逐步实现稳产增产,道路、交通、安居等得到良好保障,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12)保障措施。建立健全防沙治沙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加强组织管理,强化依法治沙,创新政策机制,加强科技支撑,强化监督监管,营造良好氛围,稳步推进新时代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
《规划》在西藏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调查成果、山南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承接《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西藏自治区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按照全面保护、合理修复、适度利用的总体思路,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分解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布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及到2030年防沙治沙主要目标、分区布局、建设任务、主要保护修复措施及保障机制,形成具有高原特点的防沙治沙工作指南,以期指导山南市及各县(市、区)新时期防沙治沙工作,更好地服务西藏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切实筑牢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