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招商引资 走进山南
当前位置:首页>走进山南>经济发展

山南这十年:书写美丽山南新答卷

时间:2022-10-13 17:36:14 来源:山南网 作者:

10月12日,市委宣传部召开“山南这十年”第二场主题新闻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姜楠主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局长邢运江,市林草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桑旦罗布,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魏巍,雅砻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次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介绍十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及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邢运江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生态环境系统以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为引领,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重点,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绘就生态宜居美丽山南。

十年来,山南接受了两轮中央环保督察,一轮自治区本级环保督察检验,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显著提升,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增强,绿色发展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逐步深入人心。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进驻期间,我市受理的信访案件已全部办结,督察组反馈我市意见已基本整改完成;自治区本级督察进驻期间,我市受理的信访举报案件和督察组反馈意见均已全部办结;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进驻期间,我市受理群众举报案件办结率达到75%,针对督察组反馈意见,已研究制定《山南市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正在按照既定措施扎实推动整改落实。

十年来,山南着眼于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先后制定了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等一系列实施方案和长效机制,完成了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及“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度,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督,加快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

十年来,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特别是近4年来连续保持在99%以上,主要江河湖泊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达标率持续保持在100%,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稳定。

十年来,我市狠抓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大力组织实施羊湖、雅砻河等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卫星遥感实地核查及“绿盾2017—2019”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区前列;2019年,隆子县成功创建西藏首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0年,山南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同年,市生态环境局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农用地土壤状况详查表现突出集体”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表现突出集体”;2021年,琼结县成功创建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市8个乡镇和81个村(居)成功创建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和示范村。

桑旦罗布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县两级林草部门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从植树造林、草原修复保护、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方面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市人工林蓄积量不断增长,进一步提升了防沙治沙水平。“城郊森林化、城区园林化、庭院花园化”的良好生态环境已初步形成,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全市森林面积118.2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3449.7万立方米,和上次调查结果相比,森林面积增加28.3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增加581.1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8.4%提升到24.79%,人工林面积居全区第一。

实施国土绿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力推进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工程建设,积极探索造林方法,采取修筑“丁字坝”、大苗深栽等方法,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沙滩上进行试验性造林,并最终取得了成功,打造了雅江中游河谷贡嘎至桑日段建设长160千米、均宽1800米、面积约50万亩的“绿色长城”,年沙尘天气逐年递减,有效改善了雅鲁藏布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突出“义务”,推动国土绿化群众化。近年来,我市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万人万亩”义务植树动人场面和良好效应,为改善生态环境,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区前列打下坚实基础,2018-2022年,山南市义务植树总面积10.96万亩,种植各类苗木811万余株。突出“扩面”,推动国土绿化项目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植树造林面积50.53万亩,投资14.47亿余元;防沙治沙71.79万亩,投资1.51亿元;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治沙面积5.01万余亩,完成投资2400万元;封山育林面积21.12万亩;森林抚育面积28.92万亩,投资3300万元;造林补贴项目面积10.5万亩,投资2100万元;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总面积2.76万亩,总投资3795.27万元;四旁植树154.18万株,投资7700万元;飞播造林18.4万亩,投资2900万元;成功消除海拔4300米以下的无树村、无树户。突出“创新”,推动国土绿化保质化,从2021年开始,山南市在雅江两岸实施了重点区域公益林建设项目(营造林先造后补项目)32个,造林面积达5.67万亩、总投资4.19亿元,雅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建设项目2个,面积达12642.6亩,总投资9382万元,实施了拉萨南北山(贡嘎吉那纳片区)造林绿化工程,项目总面积1959亩,总投资4111.12万元。突出“治沙”,推动国土绿化技术化。坚持国土绿化与治沙绿化相结合,抓好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目前,成功试种花棒、拧条、籽蒿、砂生槐等沙生植物和樟子松、刺槐等沙生植物种类14科27属34种;2016年,山南市林业和草原局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名防沙治沙一线同志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2020年,我市1个基层单位荣获“西藏自治区‘十三五’防沙治沙突出贡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名防沙治沙一线同志荣获“西藏自治区‘十三五’防沙治沙突出贡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1年,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林草局考核组验收,也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保留的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坚持绿色优先,生态产业发展强劲。着力推动矮化苹果产业生态化,目前,全市种植矮化苹果34778亩,项目总投资达到19.48亿元,行道混播黑麦草和箭舌豌豆,实现了产业与生态良性发展;着力推动葡萄产业生态化,从2011年开始,在桑日县试种葡萄15亩、11个品种,目前全市葡萄种植总面积达8000余亩,其中2400余亩已挂果;着力推动核桃产业生态化,加查县核桃种植规模从2007年的1000多亩、3900株发展到现在的3.4万亩、49.1万余株,古核桃总株数为3657株,核桃苗圃基地幼苗总株数138.5万株。

坚持保护优先,资源监管水平有效提升。严格执行自然资源征占和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内设施修筑审批制度,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林草地、毁林开垦等行为,依法依规做好虫草采集管理工作。据初步统计,2021年我市虫草产量达4279.49斤,群众直接增收2.13亿元;2022年产量约4400.12斤,群众直接增收2.37亿元左右;2019年,开展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商业保险试点工作,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实现了由政府直接补偿向商业保险赔偿的转变,共兑现资金7498.75万元;实施草原鼠虫毒草治理、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场改良、退牧还草等50个草原项目,完成国家投资25870.14万元;“十三五”期间,共完成各类保护区建设项目16个,完成国家投资9032.04万元;完成类林业风险防控能力建设项目4个,完成国家投资4664.28万元。

西藏日报社驻山南记者站记者提问:

请问十年来,我市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督能力得到了哪些提升?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魏巍:

环境监测方面,一是环境监测网格不断完善。十年来,全市布设环境空气质量自动在线监测站2个,布设地表水国控、区控监测断面34处,环境空气监测点位(手工监测点)11处,布设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点位(断面)32处。二是环境监测指标不断丰富。十年前主要监测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老三项”污染指标,2015年1月起,在原有“老三项”监测指标的基础上,逐步将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三项关键指标纳入例行监测体系,并同步实现了与国家联网,实时发布监测数据的目标,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越来越贴近群众的需求。三是环境监测队伍不断壮大。十年来,我市设立4个生态环境监测站,监测技术人员从最初的2人增加至26人,17人申报通过自治区级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监测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监测工作逐步合法有效。环境执法方面,一是环境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十年来先后建立了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四不两直”执法检查等制度,健全了部门专项督查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行监督检查和重点典型案件专案督办,建立了重大环境案件会商处置机制,坚决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二是环境执法机构进一步充实。十年来,我市通过机构改革设立了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在市生态环境局加挂牌子,实行“局队合一”体制,内设正科级行政机构2个、派出正科级执法机构1个,同时设立除乃东区外11县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队,推动综合执法向基层延伸。三是环境执法人员实战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援藏渠道,实施了生态环境系统业务骨干“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选派业务骨干赴长沙参加综合业务培训,联合援藏省市开展了“共同守护一方净土”结对联谊活动,以“互联网+联谊”方式,建立“一对一”执法结对帮扶机制,注重锻炼执法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实战水平,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提问:

请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魏巍: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天蓝水绿土净”目标,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双控双减”,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中度污染天气,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保障受污染的耕地和污染地块得到安全利用,加快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成效。二是坚持示范引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乡镇、村(居)创建,力争到2025年80%的县(区)达到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标准,20%以上的县(区)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标准,建成一批新的生态村镇,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成见效。三是坚持基础夯实,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档升级。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垃圾收转运等基础设施和运转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山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请问十年来,我市生态修复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雅砻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次多:

十年来累计实施植树造林面积50.53万亩,投资14.47亿余元;防沙治沙71.79万亩,投资1.51亿元;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治沙面积5.01万余亩;封山育林面积21.12万亩;森林抚育面积32.92万亩;造林补贴项目面积10.5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总面积2.76万亩;四旁植树154.18万株;飞播造林18.4万亩;山南市义务植树总面积11万余亩,成功消除海拔4300米以下的无树村、无树户。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提问:

请问十年来,我市林草部门在雅江防沙治沙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雅砻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次多:

在治沙过程中,我市坚持顺应自然、适地适树的原则,坚持绿化与治沙结合、树种选择与经济效益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外来种与当地种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外来种引进试种,提高治沙效率。目前,成功试种花棒、拧条、籽蒿等沙生植物和樟子松、刺槐等树种。十来年来实施植树造林面积50.53万亩,投资14.47亿余元;防沙治沙71.79万亩,投资1.51亿元;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治沙面积5.01万余亩,完成投资2400万元;在雅江中游河谷贡嘎至桑日段建设了长160千米、均宽1800米、面积约50万亩的“绿色长城”,年沙尘天气逐年递减,有效改善了雅鲁藏布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