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服饰
珞巴族男女上身衣服珞巴语称为“拨莫”,是由“达努”(瑞香树皮)等植物纤维纺织的土布缝制而成的长条浴巾状,多为黑色、红色或白色相间。男子穿着时,将长条横斜披于背,衣上的边角搭置左肩,然后经左至右臂内绕身一圈半到右胸前与搭肩边角相接而成,袒露肩臂,将衣服的下长翻折至膝盖,以竹针代替扣子,紧束腰带。没有领、袖等设置,此衣服是男女唯一的上衣,老少终年在身,夜晚做被盖。
女子上身衣服亦呈长条毯状,其穿着时袒露左肩臂(由于珞巴族长期生活在野外没有固定的住所,因此女子的衣服也可用来装食物、物品等;在外出时还可将孩子放在衣服内),衣的下长不往上掖,其长至小腿,以竹针代扣,腰带束紧,夜当被盖。
男女下身都不穿裤或裙,男女腰部衣服上缀有十二个海贝串成的圆球。妇女终年赤足。部分男子穿麻等原料长筒靴。男子头戴藤蔑编的藤帽。藤帽有三种圆帽叫“博巴”(珞巴语)板瓦形的叫“嘎嘎”(珞巴语),状似礼帽的叫“横巴”(珞巴语)。男女都在耳垂上穿孔带大耳环。妇女戴一至八串五颜六色珠串的长短项链,(女子在出嫁时,父母都要为其陪嫁首饰称为“辛爹”珞巴语)有的男子也喜欢戴珠串的长短项链。男女都喜欢戴铜或银手镯,男子斜挎长刀“奥热古”(珞巴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珞巴服饰也在不断发展,其颜色、样式都有了新变化。
门巴服饰
山南市门巴族主要聚居在错那县勒乡,独特的气候条件、独特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审美观念造就了独特的门巴服饰。门巴服饰大多采用氆氇为原料,颜色多为朱褐色或红色,妇女服饰腰间围一块氆氇围裙,妇女颈上佩戴着用松耳石、红珊瑚、玛瑙等串成的装饰品。
鞋子爱穿软底长筒靴,用红、黑两种色的氆氇镶配缝制。一种名叫“巴拉嘎”的门巴族帽子别具特色,帽顶用黑色或蓝色的氆氇做成,帽檐为红色绒并留有一缺口,不论男女都一样。戴帽子的时候,男子是缺口在右眼的上方,女子是缺口往后,给人一种醒目的感觉。
羊卓服饰
浪卡子县羊卓服饰特点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张达、工布学两乡与贡嘎县接壤,因而该区域的服饰与贡嘎县基本相似。其基本特点是:春、夏、秋季,妇女下身喜欢穿黑色或棕黑色并带有白道的藏式氆氇裙,上身内穿各种颜色且带有花纹的藏式丝绸衬衣,外穿领子、襟和底边上由各色绸子镶边的黑色氆氇藏式马甲,前腰系围裙,后腰系绣有龙凤、八喜等各种图案的“加布丹”,即有后身围裙之意,脚穿“松巴”鞋,冬季服饰与后藏相似。
多却乡、打隆镇、浪卡子镇、阿扎乡、卡龙乡、白地乡的服饰均与后藏相似,其主要特点是男女的藏胞都是大襟服,男式以黑白氆氇为料,领子、袖口、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绸子,脚穿“松巴”鞋。普玛江塘乡位于海拔5200米以上,属纯牧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服饰基本相似于藏北地区,男装上身宽大,袖长且宽,系腰适中,系上腰带后裙边垂到脚面。与藏北服饰大有差异的是,男人喜欢穿用不同颜色的毛线编织的方格长筒袜及不丹国出产的笨重而结实的“果热”皮鞋。
整个“羊卓”地区的妇女,根据家庭贫富之差,都有价值不等的珍珠、玛瑙、珊瑚、猫眼石、绿松石等珍宝装饰的项链。在重大节日时,胸前戴着配有名贵“九眼石”的项链和金银制的微型佛龛即“噶乌”,头戴珠宝连串的三角形“巴珠”,手腕上喜欢戴金银铜的镯子外,大部分妇女还喜欢戴海螺镯子,另外,耳戴金环,手戴金银戒指是每一位妇女常见的装饰。
与妇女相比,男人的装饰较为简单,除了腰上佩戴着精雕细刻的腰刀、鼻烟壶等生活用具外,每逢佳节时,耳戴金银铜等所制成的圆形耳饰“阿龙”或叫“索吉”的长耳坠,个别男人还喜欢拇指上戴鹿角、翡翠等做成的扳指“夏龛”
羊卓地区几种独有的服饰:
国多鞋:“国”是“牛皮”的意思,“多”为结实,这种鞋,鞋底用牛皮包起来,底高二寸,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由红、绿相间的毛呢用红、黄、绿、蓝等八种颜色的丝线绣花边和花瓣,十分艳丽好看。由于这种鞋保暖、透汗、精致而结实,一般多于冬天穿着。
噶热透明:“透明”为“方格”,“噶热”为“腰带”,其之意为方格腰带。羊卓地区张达、工布学等地出产的方格腰带是用五色羊毛织成的,大小长短分为三围、五围、七围和十围(“围”为腰带的长度单位)四种,其花纹十分精美,编织成吉祥结、万里长城、莲花宝瓶等各种图案,此编织法叫“加达”,即汉式编织法,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后流传下来的。
“乌折”帽:羊卓的帽子式样甚多,男女老少各不相同,不同区域,花式各异,其中别具一格的是,羊卓地区工布学乡苏格村妇女喜欢戴“乌折帽”,其之意为“乌”是“头”的敬语,“折”是“束”的意思。关于“乌折”帽的由来,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动人故事。相传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为剃度受戒到浪卡子宗途中,走进西藏盛有名望的巴纠塘大草原时,遇见“棍如”(今指苏格)、“赠如”(今指洞加)两部落头人及牧民为争夺草原而你死我活地争斗,他倾听两部落头人的诉说后,突然间,他把他的头束放在两部落人中间,左手的拇指直指“赠如”头人,右手的拇指直指“棍如”头人,一言不发就启程了。两部落头人深思良久,才知六世达赖喇嘛的旨意。从此,彻底结束了两部落之间的草原纠纷。为了永记这一化干戈为玉帛的日子,后来,“赠如”妇女的发辫放在左边,“棍如”妇女的发辫放在右边,并且“棍如”妇女将相似于当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头束的黑氆氇头巾叠成三角形,戴在头上。顶头角指六世达赖,前后角分别指“赠如”和“棍如”,虽然这种帽子制作简单,价格低廉,但是具有历史意义,如今,已形成了每逢节假日苏格村妇女必须穿戴的习俗。白皮褂子:相似于氆氇制成的藏装,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左襟下钉一个纽扣,领子、袖子、襟和底边镶上黑绒布,其制作方法是,将大小牲畜的皮制革时,毛及革下浮脂后,不上任何颜色鞣制缝成,属羊卓地区独有的“劳动”服饰,且打隆镇等半农半牧地区也常见,特别是每逢秋季打场时成为不可缺少的劳动服装,其特点是,身穿后既结实挡风又不扎进青稞芒刺等。
扎扎服饰
流传于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扎扎村的服饰有一个久远而美丽的传说。相传,一次文成公主到琼结青瓦达孜宫尝了扎扎牧民敬献的牛羊肉及糌粑糕后赞不绝口,并答应到哲古草原做客。公主来到哲古草原后牧民们载歌载舞,争先恐后地向公主敬酒,草原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美酒在飘香、酒歌在回荡,牧民们与公主连续喝了三天三夜,少女们时而围着公主说笑、时而躺在公主怀里撒娇,敬酒的少女们不小心把酒洒在公主的肩上,公主的头发也被弄散,立即变成了像编了66条发辫的发式。松赞干布处理完拉萨的事务回到雅砻,得知文成公主在哲古草原后随即赶到。公主闻声大喜,来不及整理头发,匆忙中穿反了湿透的衣服去迎接赞普,扎扎妇女们看到了文成公主此时的装束,便纷纷效仿。
关于扎扎妇女反穿的花氆氇装又有这样一个凄美的传说。相传,藏王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反穿了花氆氇制成的衣服在草原上奔走,被扎扎妇女们看到了,便纷纷效仿公主信手拈来的装束……关于扎扎服饰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是我们可以从久远而凄美的历史传说中、从色彩艳丽、搭配考究的花氆氆裙、园“巴珠”和花氆氇帽以及披戴繁多珠宝上,不难看出扎扎服饰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追溯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与中原地区文化的频繁交流,表现出了藏汉民族一家亲的深情厚谊。
在扎扎服饰中还有一种叫“贾钦”的彩色靴子。据说,这种扎扎牧民特有的贾钦是哲古宗向西藏地方政府缴纳的贡品,也是旧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差人以及贵族家族中佣人身份的重要标志。当时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穿着贾钦出入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时,那里的看门人和警卫都不会阻拦或盘问来者的。这种贾钦底厚、皮面结实,穿着舒服、美观。其制作工序复杂、工艺考究、搭配的色彩艳丽、绣出的花纹或图案精巧,式样别致,左右可互换穿,具有防寒保暖、结实耐穿等特点。2008年,扎扎服饰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