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招商引资 走进山南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新闻发布会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1-01-05 20:13:38 来源:山南网 作者: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11月30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南脱贫攻坚成果。中央驻藏及自治区13家主流媒体参会。市政府副市长、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张福臣介绍我市脱贫攻坚成果,市扶贫办党组书记、副主任次仁达娃回答有关问题。

张福臣说,自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南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四级书记抓扶贫”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机制,紧紧围绕“八个聚焦”抓落实,强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2018年底,12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19.3%降至0.23%。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综合贫困发生率降为零,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

五年来我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哪些成果?

 五年来,我市聚焦精准抓落实,脱贫任务全面完成。坚持靶向治疗,对症下药,做到精准精准识别、精准程序、精准退出。制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工作细化方案,全市识别“十三五”时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191户57844。乃东区2016年实现脱贫摘帽,琼结、洛扎、曲松、错那、加查、桑日6县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浪卡子、措美、隆子、扎囊、贡嘎5县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549个贫困村(居)均实现整村退出。

五年来,我市聚焦短板抓落实,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求长效,致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实施“十项提升工程”项目253个,累计完成投资272.32亿元,农村公路、农田水利、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12县(区)全部实现主电网供电,行政村通邮率、通电话率、互联网覆盖率均达100%,基层服务网点不断健全。

五年来,我市聚焦民生抓落实,人民福祉不断提升。投入6537.06万元,改造危房4423户;投入4.67亿元建成季节性饮水安全点841处,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投入教育保障资金35.16亿元,基本建成了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比较完备的现代化民族教育体系。“先住院后结算”和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先心病患儿救治、包虫病防治等工作全面推进。设立1000万元大病救助资金,县(区)均设立50万元以上预借资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创新实施“十大民心工程”,共落实资金29.4亿元,出台26项惠民政策。“十三五”期间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开设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8个,全市1730名持证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

五年来,我市聚焦产业抓落实,增收渠道有效拓宽。“十三五”时期规划实施六大类217个产业项目,总投资44.8亿元,辐射带动2.8万余人增收,实现16850人产业脱贫。制定完善了《山南市脱贫致富产业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机制。成功引进三川集团等20家企业,吸引社会资本40余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过4500个。

五年来,我市聚焦环境抓落实,生态扶贫成效显著。雅江中游防沙治沙累计投入资金近18亿元,实施生态产业项目30个,种植经果林等近4万余亩,完成植树造林近4.5万亩、防沙治沙面积达40万余亩,建设了万亩苗圃基地、千亩经果林、千亩甘草基地、百亩车厘子基地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了江北万亩林果经济带,打造了贡嘎县至桑日县长160公里、宽1800米的雅江绿色生态走廊,生态效益显著。

五年来,我市聚焦搬迁抓落实,宜居家园已然形成。建成泽当城区、加查莫热坝、桑日追塘坝、扎囊桑叶4个市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24个县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和5个分散点,8125名搬迁群众全部搬迁入住。扎实做好“后续帮扶文章”,加强苗圃、经果林、土地开发等搬迁点配套产业项目,带动增收2660人,实现稳定就业473人。

五年来,我市聚焦志智抓落实,内生动力全面激发。累计开展脱贫攻坚宣讲14.9万余场次,举办夜校5200余期,接受教育人数达870多万人次。累计投入培训资金3472.99万元,实施劳动力“万人技能培训”工程,培训贫困户劳动力16420人次。组建农牧民工联队432个,带动劳动力转移就业32201人,劳务创收3.7亿元,健全完善村规民约1688条。

五年来,我市聚焦整改抓落实,各类问题整改到位。坚持问题导向,制定整改方案,压实整改责任,由地级干部牵头督战整改工作,圆满完成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回头看”反馈问题、2019年省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等问题整改任务。

为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成效,我市强化各项工作保障,构建了“五个体系”,即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广泛的参与的帮扶体系、多元投入的保障体系、长远有效的巩固体系、刚性长效的监督体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山南市接下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衔接方面有什么计划和打算?

张福臣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十三五”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解决相对贫困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四个不摘”,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持续提升全面小康的成色和质量,坚决防止返贫、致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持续抓好防止返贫预警监测工作。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本标准,实行分片包保、动态管理,建立详实可靠的巩固提升脱贫攻坚监测数据库,将扶持政策落实到每一户监测对象。

持续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加强搬迁点产业项目配套,实施好经果林产业带建设,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发挥。盘活搬迁点各类资源,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促进搬迁点群众就业增收。大力实施“十项提升”工程,不断改善搬迁点发展条件,全面落实各项公共鼓舞政策,满足搬迁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积极推进搬迁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搬迁点打造宜居宜业家园。

探索建立常态化相对贫困识别和救助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产业、规划、政策、机制有效衔接,协同提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效,为未来减少相对贫困探索经验,建立一套可持续性的长效机制。

中新社记者:山南市在推进异地扶贫搬迁方面采取了那些措施?后续帮扶中准备重点推进什么工作?

次仁达娃答:一是高度重视。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和重中之重,建立了“市委领导、政府主推、部门负责、县区共抓、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加强统筹调度,定期安排部署,推动工作落实。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正确处理扶贫搬迁向城镇集聚和向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聚焦的关系,结合“沿江促繁荣、沿边保稳定、中部争崛起”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和“一心五区、两横两纵”复合型城镇发展空间结构,坚持以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服务区集中安置为主,高标准编制“一点一规”规划,把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参不参与”作为衡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最高标准, 规划编制过程中既坚持政府主导,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确保了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群众满意。

三是强化基础保障。坚持“量力而行、保障基本”的原则,强化公共服务设施保障,结合搬迁点实际,按需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

四是注重产业带动。坚持挪穷窝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精准配套扶贫产业项目,强化劳动力就业务工,按照群众熟悉、就近就便、能干会干的原则,结合搬迁点实际,为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产业项目,实现搬迁群众务工增收33966人次。

五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固本之策,提前谋划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引导搬迁群众主动融入搬迁点的生活。

下一步,山南市将重点围绕“稳得住、能致富”要求,强力推进搬迁点产业项目建设工作,目前已在明年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安排12.64亿元用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点产业发展,计划实施31个搬迁点产业配套项目,推动搬迁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同时,还将继续做好搬迁群众务工组织和生活融入等工作,切实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西藏日报记者:山南市是如何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的呢?

张福臣答:山南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残疾人脱贫工作, “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提升困难残疾人生活水平,确保贫困残疾人同全市人民一道共赴小康”为目标。

在精准识别上着力,组织市残联、民政、扶贫、人民医院等部门组成工作组,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持证残疾人和疑似残疾人进行集中鉴定,进一步摸清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残疾人基本情况。目前,山南市持证残疾人1564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3%;其中符合条件列入贫困贫困建档立卡中的残疾人数现为4228人,占全市残疾人数的27%,具备劳动能力2552人,占全市持证残疾人总数的16.3%;具有劳动能力残疾人享受生态岗位1336人,占全市持证残疾人的8.5%。

在培训就业创业扶持上用力,始终大力扶持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开展技能培训、扶持就业创业,制定了《山南市残疾人创业帮扶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方案》,大力实施“残疾人千人就业创业计划”,对自主创业残疾人给予1.5-2万元创业扶持资金,且每带动1名残疾人就业(就业时间在6个月以上),给予一次性补贴资金2000元,有效推动了残疾人创业就业。开设8个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500万元,全市1730名持证残疾人实现就业或创业。

在社会保障兜底上发力,对无劳动力的残疾人,我们通过社会保障兜底解决脱贫问题,“十三五”期间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和山南市“十大民心工程”生活补贴3755.43万元。通过多措并举,山南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实现脱贫。

经济日报记者:山南市是如何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

次仁达娃答:山南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大贡献的意识,站在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高度,立足雅鲁藏布江北区域交通、区位等有利条件,以生态大保护促进生态扶贫,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南特色的生态脱贫路子。

“十三五”以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完成种植造林4.5万亩、防沙治沙40万余亩,有效遏制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先后引进藏草、亿利、江平生物、西普农业等一批绿色企业落户江北,建设了万亩苗圃基地、千亩矮化苹果、千亩葡萄种植基地、千亩经果林、千亩甘草基地、百亩车厘子基地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形成了生态种植、生态旅游多元生态产业扶贫体系。

我们坚持走市场化路子,市场主体以产业化的方式推动大规模种树种草,发挥了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绿化环境重要作用,持续改善了江北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昔日风沙肆虐的荒滩沙地变成生态宜居的幸福家园、短期就业400人,安排8名大学生就业,年人均收入在4万元以上。雅江两岸生态项目实施过程中,累计提供生态岗位近1.4万个,每人年均收入达1.2万元,真正做到了把“黄沙荒漠”变成“宜居家园”、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通过在江北区域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做到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相辅相成,政治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