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招商引资 走进山南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公报及指标

山南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加固、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7.27亿元、同比增长6.9%,总量位居全区第4位,增速与林芝并列位居全区第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9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12.33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115.95亿元、增长9.5%。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分别增长17.6%、9.3%、7.7%、6.9%。

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3.8:53.6:42.6调整为2021年的3.8:47.3:48.9,产业结构转化为“三二一”结构。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持平,同比下降0.3%,累比涨幅持平。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累比呈“四升三降一持平”态势。其中,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类等四大类价格累比分别上涨3.5%、3.4%、0.4%、0.2%,食品烟酒、衣着、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累比分别下降1.4%、1.9%、2.2%,居住类价格累比持平。

二、农 牧 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64亿元、同比增长11.8%,实现增加值8.99亿元,增长5.8%。其中,农业产值7.5亿元、增长10.6%,占总产值的 45.1%;林业产值0.28亿元、增长18.7 %,占总产值的1.7%;牧业产值8.36亿元、增长12.1%,占总产值的50.2%。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4023.88公顷,粮食作物面积24412.81公顷,其中,青稞、小麦面积分别为15523.01公顷、7749.36公顷。油菜籽面积2819.05公顷,蔬菜、青饲料面积分别为2463.9公顷、4195.75公顷。粮食总产量达16.8万吨、同比增长2.1%。其中,青稞产量9.91万吨、下降10.2%,小麦产量6.32万吨、增长25.4%,油菜籽产量0.78万吨、增长9.6%,蔬菜产量6.95万吨、增长12.5%。

年末牲畜存栏头数127.41万头(只、匹),其中,牛、羊、猪、马驴骡分别为49.7万头、72.48万只、4.03万头、1.2万匹(头)。全年总出栏头数42.92万头(只),其中,牛、羊、猪分别出栏14.48万头、25.77万只、2.67万头,出栏率34.2%。肉类总产量达到2.56万吨、增长2.2%,其中,猪牛羊肉产量达到2.47万吨、增长3.7%,奶类产量达到6.69万吨、增长8.3%,禽蛋产量1341.71吨、增长49.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完成工业企业总产值42.09亿元,实现增加值23.83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全市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4.89亿元,实现增加值18.2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位居全区第2。

从三大门类看,全市三大门类工业增加值呈“两升一降”态势。其中,电力生产和水的供应业实现增加值6.63亿元、增长27.1%,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6.4%;采矿业实现增加值6.12亿元、增长23.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3.6%;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45亿元、下降10.1%,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9.9%。

从产品产量看,生产铬矿石21.6万吨、增长57.0%,发电量36.48亿千瓦时、增长50.2%,商品混凝土54.03万立方米、增长5.4%,水泥产量216.49万吨、下降15.4%。

从重点行业看,全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6.63亿元,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增加值6.12亿元,三大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0.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45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29.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9%,增速位居全区第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3.4%,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34.4%,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1%。结构为10.8:16.1:73.1。

分领域看,国家投资同比下降4.9%,占总投资的84.6%;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1.6%,占总投资的15.4%。

分行业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6.4%,工业投资同比下降34.0%,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4.9%。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5.1%,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5.3%。

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8.5亿元,同比增长3.4%

五、商业和贸易

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88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并列位居全区第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6%

从城乡区域看,城镇和乡村零售额分别达到60.26亿元、12.62亿元,分别增长8.0%、14.3%。

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实现67.97亿元、增长8.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3.3%;餐饮收入4.9亿元、增长14.6%。

全年进出口总额2344.2万元,其中:进口总额2344.2万元、同比增长35.4%,出口总额0万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市完成客运量82.57万人、同比增长5.9%,客运周转量完成9086.46万人/公里、同比下降14.9%;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分别完成462.07万吨、117537.1万吨/公里,同比分别下降16.4%、12.7%。全市年末公路通车里程9455.68公里,桥梁总数716座,桥梁累计长度17353.48延米。

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32亿元。其中,邮政业务量0.45亿元、同比下降3.7%,电信业务量2.3亿元、增长7.5%,移动业务总量2.57亿元、增长2.8%,联通业务总量0.23亿元、增长25.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54200户,电信电话用户数134489户,联通在网总用户数20321户,移动、电信互联网上网用户分别达到115000户、56874户。

全市共接待游客524.04万人次、增长14%,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327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524.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73亿元、增长11.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0.72亿元,实现外汇收入6.61万美元。

七、财政和金融

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25亿元、同比下降4.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2.42 亿元、下降14.5%,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4.5%。增值税完成8.31亿元、下降18.5%,企业所得税完成1.0亿元、增长22.4%,个人所得税完成0.83亿元、下降34.1%。

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7.19亿元、同比下降18.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4.09亿元、下降22.8%,公共安全11.46亿元、下降7.5%,教育支出23.39亿元、下降6.7%,文化体育传媒支出2.61亿元、下降49.0%,国防支出0.081亿元、增长33.3%,科学技术支出0.28亿元、下降9.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79亿元、下降19.2%,卫生健康、节能环保、农林水分别支出分别10.48亿元、1.85亿元、53.26亿元,分别下降25.4%、65.4%、12.7%,交通运输支出1.11亿元,下降67.1%,城乡社区事务、住房保障分别支出17.13亿元、5.5亿元,分别下降2.7%、36.6%。

全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35.69亿元、增长6.1%,各项贷款余额为331.47亿元、增长9.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2.33亿元,较年初增长139.4%;中长期贷款余额286.65亿元,较年初增长4.2%。

八、教 育

全市共有各类学校427所,在校生61938人。其中,高中生7373人、初中生11128人、中职在校生4407人、小学生26042人、幼儿园12752人、特校生236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5574人,其中,中职351人、高中677人,初中1217人、小学2424人,幼儿园859人,特教46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5.74%,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102.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6.87%。

九、文化、卫生

全市共有专业艺术团体1个,从业人员32人,县(区)艺术团体13个,从业人员342人,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2个,从业人员148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24%、99.44%。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95家,其中,医院31家(含私立医院、民族医院)、卫生院8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妇幼保健院(站)13个,各类诊所及医务室67个。实际开放床位1674张,其中,市级627张(含妇保院50张)、县级669张、乡镇级163张、私立医院215张。卫生技术人员3824人(含村医),其中,市级公立医院749人(含妇幼保健院卫技人员71人)、县级公立医院844人、乡镇级602人、村级卫生人员1045人、私立医院及诊所医务室技术人员275人、公共卫生机构技术人员298人(含县级妇幼保健机构22人)、采供血机构11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共有常住人口35.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33万人,农村人口24.18万人。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100元、增长13.1%,总量位居全区第5,增速位居全区第3其中,工资性收入33735元、增长10.2%,经营净收入4150元、增长23.5%,财产净收入2543元、增长37.0%,转移净收入达2672元、增长17.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5元、增长16.1%,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全区第3其中,工资性收入6738元、增长25.3%,经营净收入7044元、增长12.0%,财产净收入398元、增长48.5%,转移净收入达4255元、增长8.0%。

全市各类社会保险参保28.42万人次(不含医疗、生育),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5560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22531人,工伤保险33401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93809人,失业保险18945人,参保率均达97%以上。征缴保费10.66亿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99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8.1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769.7万元,工伤保险936万元,失业保险2017.34万元。全市开发就业岗位33417人,免费职业指导1727人,职业介绍2721人,职业介绍成功2447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2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13%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完成农牧民转移就业10.2万人,创收9.36亿元。

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901户、4702人,全年落实资金1184.22万元。城镇最低生活保障514户、797人,全年落实资金683.08万元。全市特困供养2892人,其中,集中供养1467人,分散供养1425人。儿童福利院集中收养孤儿393名(那曲163名)有意愿收养率100%。

十一、安全生产

全年全市发生各类事故69起、死亡27人,同比分别增加18起、14人,分别上升35.3%107.7%。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生产安全事故29起、死亡16人,起数同比分别减少22起、增加3人,分别下降43.1%、上升23.1%。其中,道路交通。事故52起、死亡14人,同比分别增加6起、6人,分别上升13.04%75%建筑施工。事故11起、死亡7人,同比增加9起、上升450%,死亡人数增加5人、上升250%矿山。事故6起、死亡6人,同比增加3起、上升100%,死亡人数增加3人、上升100%

注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正式数据以《山南统计年鉴—2021》为准。

[2]对外贸易、交通、邮电、旅游、财政、金融、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安全生产方面的数据均由市各有关部门提供。

[3]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各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它指标未特殊说明均按现价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