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出绿色新生活 为城市文明添彩
——我市持续推动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提质增效
近年来,我市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局坚持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绿水青山的有效抓手,结合实际大胆探索,以“五个坚持”夯基础、求突破、促提升,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图为我市垃圾分类活动现场。
坚持统筹谋划聚合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一把手”工程,先后调研督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全方位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组织联动机制,严格落实行业部门“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要求,将组织资源、行业资源转化为垃圾分类工作资源,构建了政府主导、机关带头、群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为高效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
图为工作人员走进商铺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坚持完善制度促规范。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启动《山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立法起草工作,设立垃圾分类管理专章,明确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标任务、具体举措,印发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目录》等12项制度性文件,进一步做实做细垃圾分类日常工作,实施《山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评估办法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按季度开展考核评估、通报考核结果,以考促干、倒逼责任落实,确保各项部署落实落细。
图为工作人员进餐饮店张贴海报宣传垃圾分类。
坚持大抓设施补短板。多渠道筹措资金,着力攻坚垃圾分类收运处设施短板,争取自治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补助资金、本级财政投入资金,采购投用垃圾分类收集亭、收集屋、可回收物临时存放点、可回收车辆等设施,垃圾分类投放、收运能力全面提升;加快垃圾分类处理市场化进程,建成全区首座水泥窑协同焚烧生活垃圾处理厂,带动实现雅江沿线“六县一区”生活垃圾“零填埋”、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图为工作人员深入社区检查垃圾分类箱的投入使用情况。
坚持党建引领抓基层。推行“党建+垃圾分类”红色引领绿色模式,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考核、党员干部理论考试内容,全市各基层党组织结合“三包五带五促”“敲门行动”开展实践活动600余次,引导党员争做垃圾分类的带头者、宣传者、践行者;坚持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依托乃东区“党建+网格+数字治理”体系,推动区委、街道、社区党组织落实责任,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图为我市投放使用的垃圾车辆。
坚持宣教先行强意识。创新宣传形式、发挥志愿服务,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举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系列活动,坚持将垃圾分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城区16所学校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读本、进课堂”全覆盖;充分依托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1对1”交流协作机制和援藏渠道,到湛江市、长沙市、常德市交流学习,建立长期沟通协调机制,全力提升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